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武汉病毒所/高致病性病毒与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递送溶瘤病毒跨越血脑屏障研究中取得进展

来源: 时间:2025-02-12

恶性神经胶质瘤是致命的脑部原发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近年来,溶瘤病毒疗法的发展为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高致病性病毒与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崔宗强团队曾发现肠道病毒71型(EV-A71)具有针对恶性胶质瘤的溶瘤活性,将其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溶瘤病毒EV-A71-miR124T(Zhang et al ,Molecular Therapy ,2020)。然而,由于血脑屏障的阻碍,溶瘤病毒在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时需要以原位注射的方式给药,需在颅骨上钻孔,侵入性强、操作复杂。因此,开发一种静脉注射递送溶瘤病毒的策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溶瘤疗法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崔宗强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跨越血脑屏障递送溶瘤病毒的纳米胶囊,在小鼠模型上实现了静脉注射递送溶瘤病毒EV-A71-miR124T治疗脑内恶性胶质瘤。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与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1(高表达于血脑屏障和神经胶质瘤)具有高度亲和力的配体(Angiopep-2 ,ANG),以及可被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特异性切割的底物序列(MS)组装在溶瘤病毒表面,构建内部包装溶瘤病毒EV-A71-miR124T的纳米胶囊EV71@AM。纳米胶囊EV71@AM表面携带的ANG配体可基于靶向受体介导的转运实现血脑屏障的跨越,并经由肿瘤部位高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切割,在肿瘤部位释放病毒颗粒杀伤恶性神经胶质瘤细胞。在该研究中,通过眼眶后静脉窦注射纳米胶囊EV71@AM,溶瘤病毒跨越血脑屏障进入小鼠大脑内,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而且,该纳米胶囊不影响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不会导致血液学毒性和器官结构的改变,具有安全性。

该研究构建了一种递送溶瘤病毒的纳米胶囊,经静脉注射可以穿越血脑屏障,靶向肿瘤区域,在恶性神经胶质瘤部位释放溶瘤病毒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为恶性神经胶质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未来也有望递送其他溶瘤病毒或药物用于脑内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这一研究成果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期刊在线发表(https://doi.org/10.1002/adhm.202404965)。

武汉病毒所/高致病性病毒与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贺叶晨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崔宗强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hm.20240496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