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20年度十大重要事件揭晓。
第1名:第一时间分离得到新冠病毒毒株,开展病毒毒株资源共享
2019-nCoV在细胞内的电镜观察
2019年12月30日晚,武汉病毒所收到金银潭医院送来的不明原因肺炎样品,于12月31日初步确定为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2020年1月2日,确定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月5日第一时间成功分离得到病毒毒株。1月12日,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机构之一,向世卫组织提交了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发布。随后,向中国医科院、华中农大、武大提供病毒毒株,向中检院提供灭活病毒,以及制备病毒核酸样本盘,支撑国内众多单位早期检测试剂研发等工作。
第2名:研制了全球首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灭活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依托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病毒所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开展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武汉病毒所和武汉生物制品所联合申报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为全球第一款进入三期临床实验的灭活疫苗。为了满足后期临床用疫苗的需求,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也进行了灭活疫苗应急使用的生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制项目被选为2020年度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亮点工作。
第3名:快速研发新冠检测技术产品,构建新冠病毒多种动物感染模型,第一时间筛选出可用于治疗的药物
HFH4-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模式图
合作研发的血清学检测试剂盒、核酸检测试剂盒,于2020年3月14日和6月5日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
完成新冠肺炎恒河猴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可用于致病机制、传播途径的相关研究,为病毒的疫苗和药物评价提供了重要平台。2020年2月18日,恒河猴感染模型作为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动物模型通过了科技部评估;3月28日,转基因小鼠感染模型通过了科技部评估。
率先发现磷酸氯喹、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新冠病毒活性,其中磷酸氯喹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第4名:为疫情防控提供应急检测支撑服务,入选武汉市新冠肺炎专业检测机构
工作人员在P2实验室进行样本咽试子核酸提取
2020年1月26日至2月16日承担十分之一武汉市应急检测任务;圆满完成了武汉市“十天大会战”任务,承担9.4万人份的核酸检测;对全市检出的300名无症状感染者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第一时间给出未培养出活病毒的结论,为武汉市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在疫情最紧迫的时期,支援湖北省黄冈市开展样本核酸检测,并帮助当地建立生物安全规范及体系。
第5名:石正丽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唐霜荣获“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2021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2021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主任刘丽军宣读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表彰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14个先进集体和20名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0年9月21日上午9时,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大会对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其中,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高级实验师唐霜荣获“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并作为全省64位代表之一上台领奖。
第6名: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和年度团队称号
疫情阻击战中,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武汉P4实验室2020年安全运行312天,支撑实验活动828次/3245小时,保障1897人次科研人员安全活动,承担科研项目31项。郑店P3实验室安全运行342天,支撑实验活动2010次,保障4300人次科研人员安全活动,承担科研项目22项。小洪山P3实验室安全运行277天,保障2075人次科研人员安全活动,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
2021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2021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表彰奖励办公室主任刘丽军宣读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表彰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14个先进集体和20名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同时,该团队还获评“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
第7名: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共建“感染性疾病与健康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签约现场
武汉病毒所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共建“感染性疾病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科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感染性疾病研究平台,为中科院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重要支撑。支持中科大、干细胞研究院、微生物所、精密测量研究院等多个院内研究团队,为托珠单抗治疗、CAStem细胞药物治疗、气体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致病机制与干预靶标发现、AI诊断、病原追踪、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技术、心理干预等研究提供了坚强支撑。
第8名:研究所多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第一阶段重大成果
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总结评估中,我所“一三五”规划重大突破一“蝙蝠传播的潜在高致病性病毒的发现与预警”评估结果为“优秀”,“基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新冠肺炎基础及其转化研究”(第一完成单位)、“冠状及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研究和新冠疫苗、抗体研发”(第二完成单位)2项成果入选“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第9名:举办系列国际会议,促进新冠肺炎科研技术交流
2020年11月26日至28日,武汉病毒所举办第九届新生病毒性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20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12月17日至18日,在中国科协支持下,举办第四届生物安全国际培训班,来自孟加拉国、缅甸、巴西、匈牙利、尼日利亚、毛里求斯等18个国家近200名学员线上/线下参加。以上外事交流活动使国内外学者及时了解新发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领域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提升研究所国际影响力。
第10名:教育人才奖项取得"零”的突破
学科及科研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培育,研究所多年来持续夯实育人平台及文化基础,将科技发展目标引领与人才培养成长有机协同,从导师到研究生,持续涌现成功典范。武汉病毒所周鹏研究员获得长江学者特设岗位人才计划,博士生蒋人地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博士生张亚南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唐立新奖学金。以上三个奖项均为我所“零”的突破。
十大重要事件评选是武汉病毒所每年年终的传统活动,旨在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建和谐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