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概况简介
机构简介
所长致辞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机构
院所风貌
机构设置
科研系统
管理系统
支撑系统
人才队伍
研究员
青年研究员
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研成果
合作与交流
研究单元
研究生教育
通知公告
教育概况
招生信息
培养过程
学子风采
党建与科学文化
党建工作
党群组织
纪监审工作
统战群团
离退休工作
学习园地
警示案例
科研平台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转载】联手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教育部中科院:为世界培养一流的科学家
来源:
时间:2013-12-17
黄昆班同学参观半导体所集成技术中心
大学生到半导体所参加科研实践
武汉病毒所与苏州大学举行“高尚荫菁英班”揭牌仪式
与机器人兄弟比力气!——本科生走进自动化所
成思危在菁英班上为同学们讲课
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召开“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总结计划实施1年来的成果
12月10日,苏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一同为“高尚荫菁英班”举行揭牌仪式——这是中科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之内,与高校合作的第72个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去年8月29日,教育部与中科院正式启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得到了许多高校和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热烈回应,当即有31对高校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该计划包括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联合培养大学生计划等十项内容,目前,年均受益学生数超过15万人次。中科院将继续把自身的优质科技和人才资源注入人才培养过程,与高校合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中科院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原则,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院士提出了16个字的办学理念——“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并特别强调,把学校简称定为“国科大”,目的就是“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国家赋予的重大职责和使命”。
国科大作为一所依托于中科院110余个研究所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从该计划启动之初就一直扮演着搭建平台、推动合作的角色。经过一年多的探索,43个研究所与36所高校,合办了70余个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菁英班,直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2000名,投入经费达1935万元,占十项计划总投入的60%。而积极参与菁英班的各高校、研究所也提供了专门的配套经费,用于支持教学和学生的创新活动。
命名为“菁英班”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在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中科院各研究所与高校联手培养本科生,尝试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的根本职能是育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钱学森之问”面前,至今未能有人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现在,教育部与中科院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正试图携手作出回答。
“不重视数量,只重视质量”
各高校的菁英班,只听名字就会令人震撼,有华罗庚班、严济慈班、贝时璋班、黄昆班……
这些由泰斗级学术大师命名的菁英班,吸引到最优质的生源。“在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和北航开设的华罗庚班中,学生高考录取平均分比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还高出3~5分。” 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党委书记、国科大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谈到:“在开班之初,便有南京金陵中学的高分学生拒绝国内几所知名高校,而转投华罗庚班。”在国科大管理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培养的“成思危现代菁英班”(以下简称成思危班)中,高考平均分与该校的王牌专业法学实验班得分数持平,个别年份甚至还超出了实验班的平均分。
汪寿阳直言,在中国大学扩招后,对本科生的要求逐年下降,课程变少、变浅,这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对优秀学生的不公平。由于并不能满足那些最顶尖学生的要求,“我们现在的本科教育,不适合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所以,华罗庚班作为7年前最早尝试的菁英班,就是要为此作出新的探索。
“有了最好的学生,还要以最好的师资和教学方案作匹配。”汪寿阳说,“菁英班”的培养模式,“不重视数量,只重视质量”,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学习任务比较重。比如,华罗庚班的学生就需要在4年之内,完成高校数学系五年半的学习内容。他们的课程会被标注为“H”课,这与美国课程体系中的Honor course(荣誉课程)类似,意味着更深入和严格。
华罗庚班的大四学生邵帅对此深有感触。他曾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在2010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在1800多名同级的学生中,他自认为是“想学到难一些的课程”的学生。经过入校后的选拔考试和面试,他成为华罗庚班的26名学生之一,但进入班级后不久,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原本要花一学期来学的一门课程,在华罗庚班内3个星期就要学完;一次考试,可能会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不及格。3年过去,班里的26名学生只剩下12人。
如此高的淘汰率并非华罗庚班一家。中科院物理所与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的严济慈班,就规定凡是主干课有挂科现象的学生,一律淘汰。学校一直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主动提出退出菁英班的同学,学校给予足够的宽容和合理安排;对愿意留下来的学生,仍毫不放松培养要求。
大浪淘沙始见金。如今,“菁英班”的高质量培养成果初露端倪。汪寿阳说,两届已毕业的中科大华罗庚班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内大多数高校硕士论文的水平,其中不少论文都具备在水平较高的国外统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格。
兴趣为先,让优秀的学生立志做科研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主任张宏伟还记得,2010年,物理所曾邀请与其合作的14所国内知名高校的物理学院院长,举办了“协商共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研讨会”。会上谈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到了大二、大三,就慢慢失去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创新源于兴趣。”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生部主任祝素娜看来,对于本科生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天资聪颖的学生爱上科学,立志从事研究工作。
兴趣的启发,在低年级的本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各个菁英班,都能够找到各种“前沿”课程,比如《固体物理前沿》、《半导体物理前沿》、《生命科学前沿》等。在授课教师名单中,既有中科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也有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的知名科学家,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以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在华罗庚班,每年都会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系列“数学前沿报告”,邀请一流的数学家、院士给学生做讲座,从某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的兴趣。“这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是一个很美的学科,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有待他们解决。”汪寿阳说。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朱泓介绍,在菁英班,为期3周的小学期被利用起来,由校内外高水平研究员对学生进行前沿课程的讲授,并在学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请本学科的最著名教授担任班主任,每2~3名学生就有专门的导师,本科生的论文甚至能够得到院士的亲自指导。这种方式让学生跟导师在一对一的讨论中开动脑筋,感受学科的魅力。
另一个能够有效驱动学生兴趣的则是实验室。国科大副校长王颖说,这在应用型学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越早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便越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欲望。
目前,中科院的许多重点实验室都已经面向大学生开放。兰州近代物理所的“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等4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对本科生、研究生全部开放,在2013年接受高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就达400人次。据初步统计,2012年,中科院各实验室接收研究生或本科生开展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的人数达到4000余名,2013年超过5000名。
“光说不练嘴把式”,真的练上一练,往往能点燃学生的科研激情。北京理工大学严济慈班的胡奕琳同学坦言,自己虽然是“打着喜欢物理的旗号”报名严济慈班的,但在半年的学习后,却感觉“更迷茫了”;到物理所参观实验室后,她才对研究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些实验室顶级的研究条件,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心里也不免跃跃欲试。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连理工大学甚至为菁英班学生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此外,还特别设立针对菁英班学生的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特别是立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学生。在兰州大学,第一届物理学菁英班的42名学生也即将毕业。到目前为止,23名学生保送研究生,愿意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事实上,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其他9个项目中,如“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大学生夏令营计划”等,都在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能指望所有大学都培养科学家,但这个世界需要科学家。”汪寿阳说,“我们的项目,就是为世界培养一流的科学家。”
不是强强联合,而是优势互补
“高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结构比较重视,但是到了高年级,科研实践方面往往就跟不上了,而这正是中科院的强项。”中科院计算所研究生部主任李琳说。
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高校与中科院各研究所“不是强强联合,而是优势互补”。高校承担主要基础教学任务,贡献基础教学力量,国科大提供科研实践平台和高水平专家队伍,双方各自发挥特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让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也有过硬动手能力的创新人才。
在“互补”中,每个合作项目也会突出不同的优势。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分别与4所高校联合开办的华罗庚班,特色鲜明。与中科大的合作,侧重于培养未来的数学家;和北航合作,则融入其具有优势的计算机科学、设计科学等学科,希望培养未来的大飞机、航空器、航天器的总设计师;和山东大学合作时,侧重于概率统计、经济、金融,希望为中国培养出走向华尔街的一流的金融人才;和大连理工大学将在空天工程、信息科学、计算机和土木工程4个专业循环合作,每年都和不同专业交叉培养。
对于这种“互补”,国科大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这样描述:“传统的大学教育还是偏重于培养所谓的‘优秀生’,即成绩优异的学生,但由于大学体制、教师队伍的限制,不容易培养创新能力。而中科院本身就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机构,科学家站在所属专业的前沿。两者结合,既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创新能力。”
以他名字命名的“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是目前唯一一所文科院校与国科大联合举办的协同育人项目,其培养目标便是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四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
国科大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说,为了在课程设计上精益求精,政法大学的教务处处长和几个老师来国科大近10次。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目前的课程体系既融合了金融衍生品、定量分析等国科大管理学院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也包含了政法大学在法商管理方面的优秀教学资源,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集两校之精华,成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的“四型”人才。
协同育人合作将长久不变
12月2日,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的经验交流会上,多名高校和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这一计划实际上将双方原本在人情层面的、零散的“走亲戚”式的交流与合作,变成有组织的联合模式,实实在在地为双方合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更多的高校和中科院的研究所渴望更为开放的合作,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交流平台,以整合现有的项目,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也能跳出“走亲戚”的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只要有需求,就能找到合作对象。
事实上,这一想法已经开始付诸实践了。去年4月,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的共同指导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等9家中科院的单位成立了“C2科教战略联盟”。联盟名称中的C2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英文缩写:CAS)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文缩写:CUG)的英文首字母,采用“C2”的展现方式,寓意实现各方合作的倍增效应。在联盟中,各个研究单位互相访问、共同开展野外实习,组织夏令营和学术会议。C2模式已经为高校和研究所突破地域、学科、体制的限制开辟了新的道路。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希望,高校与研究所“把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好做法提炼出来,发挥先进典型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目前,菁英班也都在根据各自特点,不断探索、改革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和章说,菁英班把现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改为研究型的、“知能合一”的课程,这是对课程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为此,北京理工大学正与相关的研究所共同研究考核标准和方法,这也已经被北京市教委列为重点专题深入研究。
随着高校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深入合作,许多相关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从本科一年级还是二年级选拔学生更合适?是以高考的方式招生,还是入校后进行考核?菁英班的学分数,到底是越多越好,还是要少而精?怎样的考核、淘汰和管理机制才是最好的?……虽然目前还没能给出具体答案,但是双方积极的探索态度显而易见,深入合作的决心溢于言表。
“中科院与高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合作将长久不变,中科院是国家、各高校等社会各界共有的科研战略力量,应当与高校合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邓勇说。
附件下载:
上一篇: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通过科技部技术验收
下一篇:武汉病毒研究所-苏州大学“高尚荫菁英班”正式开班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