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布尼亚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的三节段负链RNA病毒,其中的布尼亚韦拉病毒(Bunyamwera virus, BUNV)、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 SBV)等可引起人发热、脑炎或家畜流产、致畸,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艾比湖病毒(Ebinur lake virus, EBIV)是于2014年首次在凶小库蚊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正布尼亚病毒,前期研究发现该病毒对小鼠有高致病性,在人群和动物血清中可检测到EBIV抗体,表明EBIV对人或动物具有潜在的感染风险,需加强关注。构建带有荧光标记的EBIV,可便于进一步在EBIV的感染机制、基因功能、抗病毒药物筛选等方面开展研究。
2022年9月21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ntiviral Research(《抗病毒研究》)在线发表了武汉病毒所袁志明/夏菡团队关于带绿色荧光标记的EBIV构建以及其用于抗病毒药物高通量筛选的研究工作,论文题为“Efficient rescue of a newly classified Ebinur lake orthobunyavirus with GFP report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apid antiviral screening”(《携带GFP的EBIV构建及其在快速抗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该论文完成了携带GFP的EBIV构建和细胞感染谱研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携带GFP的EBIV可稳定传代,与野生相比,生长趋势一致,但是细胞毒性减弱(图1);可感染啮齿类、禽类、蚊虫类和灵长类来源的细胞系,对禽类细胞感染效率最高。该团队进一步利用该荧光标记病毒在150种抗病毒药物的高内涵筛选中,筛选出2种药物(Tyrphostin A9和UNC0638),显示细胞水平对EBIV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图2);通过时相加药实验发现Tyrphostin A9主要在病毒感染后起抑制作用,而UNC0638在感染前、中、后加入都可达到抑制病毒的效果。该研究将为EBIV乃至其他正布尼亚病毒属病毒的分子水平研究,以及疫苗药物的开发和储备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平台。
武汉病毒所博士生任南洁、特别研究助理王飞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袁志明研究员、夏菡青年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ric Bergeron研究员,云南畜牧兽医科学院王静林研究员、武汉病毒所张波研究员为该项研究的合作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1NHCTDKFKT21007)和武汉市科技计划(2018201261638501)等项目的资助。
图1:携带GFP的EBIV与野生型EBIV的基本特性
图2:利用携带GFP的EBIV开展高内涵抗病毒药物筛选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354222001905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