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胶质瘤是最致命的脑部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恶性肿瘤的80%。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患者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发现肠道病毒71型(EV-A71)具有针对恶性胶质瘤的溶瘤活性,将其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溶瘤病毒。研究成果在Molecular Therapy(《分子治疗》)杂志发表,论文题目为“Enterovirus A71 Oncolysis of Malignant Gliomas”(肠道病毒71型靶向恶性胶质瘤的溶瘤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在体外细胞模型上,EV-A71可有效诱导针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溶瘤反应。病毒受体SCARB2在胶质瘤细胞和正常胶质细胞的差异表达,以及病毒上调凋亡因子PMAIP1介导的肿瘤细胞死亡,与病毒的溶瘤效应有关。在皮下和大脑原位恶性胶质瘤荷瘤小鼠模型上,EV-A71治疗可抑制肿瘤生长,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
为了提高溶瘤病毒的安全性,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非编码microRNA,即miR124在恶性胶质瘤低表达和正常脑组织高表达的差异特点,有目的地对病毒进行改造,构建了基因组中插入miR124靶序列的重组病毒EV-A71-miR124T。该策略能够调控病毒的组织嗜性,使其仅在肿瘤细胞中有效扩增,在正常神经组织则受内源性miR124抑制。结果表明,EV-A71-miR124T在乳鼠脑组织和原代神经元的潜在神经毒性大大降低,同时在恶性胶质瘤上依然有良好的溶瘤效果。
该项工作发现了EV-A71的溶瘤活性,揭示了病毒溶瘤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基因改造提高了其溶瘤治疗的安全性、特异性和有效性,将其发展为一种新型的靶向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溶瘤病毒,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武汉病毒所副研究员张晓玮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崔宗强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基金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ymthe.2020.04.005
EV-A71靶向治疗恶性胶质瘤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