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1日上海举行的第五次中国科协论坛中国艾滋病疫苗高层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邵一鸣透露,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
邵一鸣介绍,由10余家研究所、高校和疫苗企业组成的团队负责研制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已完成Ⅰb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观察到良好的安全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目前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疫苗的GMP(良好作业规范)生产,并将于近期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开展试验的申请。
中科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曾毅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在治疗性艾滋病疫苗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领衔的团队,利用改进的天坛痘苗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发展的猴艾滋病毒疫苗也取得了最新进展。据悉,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中,这两种候选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控制致病性的猴艾滋病毒经黏膜途径攻毒后在猴体内的复制,为设计新的艾滋病疫苗提供了重要借鉴。
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孔维教授带领的团队着力于创新型艾滋病疫苗的设想与研发,在临床前研究中也取得了进展。团队在其他计划支持下,正在开展DNA/MAV载体艾滋病疫苗的Ⅱ期临床试验。
过去25年来,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制采取了几十条技术路线,先后开展过近200次临床试验。2009年,美国卫生研究院和泰国卫生部合作,将美国、法国公司研制的疫苗在曼谷开展临床试验,显示了31.2%的保护效果,成为艾滋病疫苗研发历史上第一个显示可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风险的预防性疫苗,为整个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展示出一线曙光。
“泰国艾滋病疫苗研究优势在下游,即临床试验,目前世界上三大艾滋病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就有两个在泰国开展。然而美国和泰国用了7年才完成一种疫苗的有效性试验。照此速度,未来20年,只能完成3个疫苗的试验。”邵一鸣希望这一段时间能有十几种甚至更多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并有1—2个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艾滋病。
他介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艾滋病疫苗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泰国疫苗研发策略和路线并不相同。我国疫苗研究着眼于上下游衔接,产学研结合,这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球艾滋病疫苗企业计划、亚洲艾滋病疫苗网络联盟、盖茨基金会的代表以及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转载自科学时报 作者:陈瑜)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