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导语
自然系列期刊在2012年的论文统计显示,发文140篇论文的中国科学院超过日本东京大学排名亚洲机构第一位,这也是Nature Index统计以来中国科研机构首次排名第一,反映出中国顶尖科研机构在数量上领跑亚洲。据生物探索统计,2014年6月份中国科研机构在Nature、 Cell和Science三大系列期刊的总发文量是58篇,略低于上月发文数量。
在生物学领域,三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及其子刊,简称CNS,倍受中国研究人员推崇,他们希望凭借CNS在学术界的威望将中国尖端、前沿的研究成果向全世界传达。这些研究动态代表了中国科研机构的最高水平。生物探索希望对此进行统计,从发文成果追踪国内科研经费动向,便于生物医药圈内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能够实时了解中国顶尖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二、9月份中国机构CNS发文与学术领域热度
2014 年9月份中国研究机构在三大系列期刊共发表56篇论文,包括Cell系列18篇、Nature系列37篇和Science系列1篇,其中Nature主刊,Science主刊及Cell主刊的发文量分别为3篇、0篇和1篇。从发文比例上看,中国机构发表的论文一直处于上位的Nature系列期刊远低于8 月,Cell系类期刊发文数量与上月持平,而Science发文数量为1篇,低于上月。从地区上看,大陆仍然是中国机构发表CNS论文的主体,台湾地区本月发文量数量为3篇,略高于上月,香港地区发表文章数量为2篇,也高于上月。
9月份,CNS发表的中国机构研究论文中,分子生物学领域(24篇)排在第1位,基因组学排在第二位,有13篇文章入列,细胞生物学有8篇文章入列,排在第三。
从学术热度上看,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所的杨力和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陈玲玲发表在《细胞》杂志受人关注,新研究中证实内含子的互补序列介导了外显子环化,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18日的Cell杂志上。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也是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线性RNA(linear RNA,含5’和3’末端)不同,circRNA分子呈封闭环状结构,不受RNA外切酶影响,表达更稳定,不易降解。在功能上,近年的研究表明,circRNA分子富含microRNA(miRNA)结合位点,在细胞中起到miRNA海绵( miRNA sponge)的作用,进而解除miRNA对其靶基因的抑制作用,升高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一作用机制被称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机制。通过与疾病关联的miRNA相互作用, circRNA在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分析方法和circRNA重演,证实是外显子环化依赖于两侧的内含子互补序列。这样的序列和分布显示快速的进化改变,表明外显子环化在进化上呈动态。引人注目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侧翼内含子之间及个别内含子内部的RNA配对之间的竞争可以影响外显子环化效率。选择性RNA配对和它们之间的竞争导致了选择性的环化,使得一个基因可以生成多种circRNA转录物。
产自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约6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是研究多细胞真核生物早期演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化石以磷酸盐化的形式保存了精美的细胞结构。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陈雷和庞科,在导师袁训来研究员、周传明研究员与以及肖书海教授的指导下,另辟蹊径,选取了以前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黑色硅质磷块岩,磨制岩石薄片进行镜下观察。此种传统的研究方法虽然得到的是二维平面保存的化石,但是却能保存更精美的细节。相关成果于9月25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三、9月份城市&地区在CNS的论文和影响因子
从CNS论文影响因子看9月份北京以328.416分卫冕排行榜,从上图可以看出,上海以179.618分居第二,北京和上海的CNS论文影响因子领先其它城市&地区。
在2014年9月份,北京(20篇)和上海(16篇)是发表CNS论文较多的城市,而其它城市&地区发表CNS论文数都不多。另外,本期CNS实际发文量56篇。
对城市&地区的CNS影响因子统计,生物探索网站希望向用户提供关于地区研究水平的一项指数,让科研人员在从事各自研究领域的同时选择较高的研究平台和学术氛围。此外,由于论文来自不同的经费项目,因此城市&地区的CNS影响因子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国家经费的分配比例。
四、9月份中国机构发文CNS的走势
对 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中国机构发文CNS进行统计,数据表明:Nature及其子刊发表的中国研究论文数量处于高位,总计328篇,月最高发文量达到56篇。相比较而言,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一直处于中国研究论文数量的低位,总计13篇,其月最高发文量也仅为3篇,本月为1篇。Cell及其子刊共发表的文章数量为159篇,本月与上月持平。
五、9月份CNS发文机构论文量统计
从9月份中国机构CNS论文榜单上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针对每个机构的发文量,超过1篇的研究机构是北京大学(8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7篇)、上海交通大学(4篇)、复旦大学(3篇)、南京大学(3篇)、清华大学(2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篇)、厦门大学(2篇)、南京农业大学(2篇)。
在9月份CNS论文的统计数据中,发表CNS论文数量共56篇,其中,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CNS论文全都在近5年内。
六、9月份CNS论文通讯作者的项目数和经费
对于2014年9月份中国机构发文CNS的62位通讯作者(统计量不完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了详细的项目金额和数量(从1986年至2014 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以2177.7万元高举榜首,项目个数为21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以1906.4万元项目数为14个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赛娟以1714.1万元项目数为21个居第三。
排名前10的通讯作者来自4个城市,分别是:北京(4位)、南京(3位)、上海(2位)、武汉(1位)。其中,北京地区4位通讯作者位于项目金额榜前十位之内,这反映出北京位列9月份CNS中国机构影响因子之首的经费基础。
七、受关注的权威看法
习近平: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讲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就是转基因问题。
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论、有疑虑,这是正常的。
对这个问题,我强调两点: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
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
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扎稳打,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
要大胆研究创新,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陈竺:医学教育要适应医改需求
9月20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美医学教育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致辞中提出,目前我国较为迫切的医学人才培养任务是加强全科医师培养,为此应加强相关政策支撑,加快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医学教育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
陈竺指出,我国每年培养的医疗卫生人才适用于基层的不多,其中,能下到基层的较少,能留在基层的更少。应从中国国情出发,紧扣需求,着重培养和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接受过规范全科培训的全科医师队伍。其中,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应通过实施“3+2”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助理全科医师,同时设立基层全科医师特岗、特贴项目,吸引受过正规医学教育和规范全科医学培训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医务人员,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加强“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力度,推动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全科医学科,并在学科发展和科室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陈竺说,我国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全科医师职称晋升体系,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在社区开办全科医疗机构,探索推进商业医疗保险在基层社区的覆盖面,同时要注重对优秀全科医师典型的表彰和宣传。
邓兴旺:生物技术是国内育种追赶的机遇
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30亿,对粮食的总需求将由现在的5.1亿吨增加到7.0亿吨以上,然而可用耕地越来越少,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谁来养活中国?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院长邓兴旺指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解决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问题,生物技术就是培育好种子,目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最具潜力和最成功的领域便是种子产业。
9月12日,邓兴旺在广东科学馆作报告“国内外现代种业发展态势及未来种业展望”,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省农学会会长蔡汉雄主持报告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公司企业近400人参加报告会。由于报名参会人员过多,主办方开设了百余人的分会场供与会者观看现场直播。
生物技术解决粮食问题
农业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在邓兴旺看来,粮食生产至关重要。面对人口激增、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不利形势,农业生产的矛盾突出。尤其在中国,作物增产依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而有机农业的理念只适用于做特供食品,邓兴旺说。
如何解决问题?邓兴旺指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解决大部分农业生产的问题。生物技术是种子企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孟山都发家靠的就是抗除草剂、抗虫这两项转基因技术”。邓兴旺直言,由于全球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了大部分相关专利,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五大跨国种业公司的专利份额已达71%,连不少小公司也不得不将新成果卖给大公司才得以推广。
中国也要打造“孟山都”
发展生物育种将是国内外现代种业要走的必然之路,邓兴旺认为,我国应以核心团队及核心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前沿技术创新,并将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育种研发相结合,借鉴孟山都等种业巨头的发展模式,在国内打造有特色的以精确设计育种为核心的研发型种企。
目前国内外种企在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上都差距极大,这是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邓兴旺说,目前国内育种大部分走传统模式,这恰似中彩票。国外企业有上千亿的资产很平常,而国内尚没有20亿人民币的企业。国外企业会拿出10%-15%的资金用于研发,仅孟山都就有12亿美元/年,而国内所有种企用于研发的累计投入可能还不如国外一家公司一年的投入。国外的基础研发由科研院所来完成,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是由大型种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和资本运作来完成。国内企业缺乏规模,科研院所从事的研究也是各自为政。“孟山都有上千个博士,而我们深圳研究院有10多位博士在业界已算少有。”
眼下我国种业正经历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邓兴旺预计,企业进一步规模化,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种子农化农资一体化联合,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利润,并已有成功经验分享,生物技术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原文链接: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cns/114078.html#2
科学普及
中国机构CNS月报(2014年9月)
目录
一、导语
自然系列期刊在2012年的论文统计显示,发文140篇论文的中国科学院超过日本东京大学排名亚洲机构第一位,这也是Nature Index统计以来中国科研机构首次排名第一,反映出中国顶尖科研机构在数量上领跑亚洲。据生物探索统计,2014年6月份中国科研机构在Nature、 Cell和Science三大系列期刊的总发文量是58篇,略低于上月发文数量。
在生物学领域,三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及其子刊,简称CNS,倍受中国研究人员推崇,他们希望凭借CNS在学术界的威望将中国尖端、前沿的研究成果向全世界传达。这些研究动态代表了中国科研机构的最高水平。生物探索希望对此进行统计,从发文成果追踪国内科研经费动向,便于生物医药圈内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能够实时了解中国顶尖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二、9月份中国机构CNS发文与学术领域热度
2014 年9月份中国研究机构在三大系列期刊共发表56篇论文,包括Cell系列18篇、Nature系列37篇和Science系列1篇,其中Nature主刊,Science主刊及Cell主刊的发文量分别为3篇、0篇和1篇。从发文比例上看,中国机构发表的论文一直处于上位的Nature系列期刊远低于8 月,Cell系类期刊发文数量与上月持平,而Science发文数量为1篇,低于上月。从地区上看,大陆仍然是中国机构发表CNS论文的主体,台湾地区本月发文量数量为3篇,略高于上月,香港地区发表文章数量为2篇,也高于上月。
9月份,CNS发表的中国机构研究论文中,分子生物学领域(24篇)排在第1位,基因组学排在第二位,有13篇文章入列,细胞生物学有8篇文章入列,排在第三。
从学术热度上看,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所的杨力和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陈玲玲发表在《细胞》杂志受人关注,新研究中证实内含子的互补序列介导了外显子环化,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18日的Cell杂志上。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也是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线性RNA(linear RNA,含5’和3’末端)不同,circRNA分子呈封闭环状结构,不受RNA外切酶影响,表达更稳定,不易降解。在功能上,近年的研究表明,circRNA分子富含microRNA(miRNA)结合位点,在细胞中起到miRNA海绵( miRNA sponge)的作用,进而解除miRNA对其靶基因的抑制作用,升高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一作用机制被称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机制。通过与疾病关联的miRNA相互作用, circRNA在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分析方法和circRNA重演,证实是外显子环化依赖于两侧的内含子互补序列。这样的序列和分布显示快速的进化改变,表明外显子环化在进化上呈动态。引人注目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侧翼内含子之间及个别内含子内部的RNA配对之间的竞争可以影响外显子环化效率。选择性RNA配对和它们之间的竞争导致了选择性的环化,使得一个基因可以生成多种circRNA转录物。
产自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约6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是研究多细胞真核生物早期演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化石以磷酸盐化的形式保存了精美的细胞结构。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陈雷和庞科,在导师袁训来研究员、周传明研究员与以及肖书海教授的指导下,另辟蹊径,选取了以前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黑色硅质磷块岩,磨制岩石薄片进行镜下观察。此种传统的研究方法虽然得到的是二维平面保存的化石,但是却能保存更精美的细节。相关成果于9月25日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三、9月份城市&地区在CNS的论文和影响因子
从CNS论文影响因子看9月份北京以328.416分卫冕排行榜,从上图可以看出,上海以179.618分居第二,北京和上海的CNS论文影响因子领先其它城市&地区。
在2014年9月份,北京(20篇)和上海(16篇)是发表CNS论文较多的城市,而其它城市&地区发表CNS论文数都不多。另外,本期CNS实际发文量56篇。
对城市&地区的CNS影响因子统计,生物探索网站希望向用户提供关于地区研究水平的一项指数,让科研人员在从事各自研究领域的同时选择较高的研究平台和学术氛围。此外,由于论文来自不同的经费项目,因此城市&地区的CNS影响因子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国家经费的分配比例。
四、9月份中国机构发文CNS的走势
对 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中国机构发文CNS进行统计,数据表明:Nature及其子刊发表的中国研究论文数量处于高位,总计328篇,月最高发文量达到56篇。相比较而言,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一直处于中国研究论文数量的低位,总计13篇,其月最高发文量也仅为3篇,本月为1篇。Cell及其子刊共发表的文章数量为159篇,本月与上月持平。
五、9月份CNS发文机构论文量统计
从9月份中国机构CNS论文榜单上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针对每个机构的发文量,超过1篇的研究机构是北京大学(8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7篇)、上海交通大学(4篇)、复旦大学(3篇)、南京大学(3篇)、清华大学(2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篇)、厦门大学(2篇)、南京农业大学(2篇)。
在9月份CNS论文的统计数据中,发表CNS论文数量共56篇,其中,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CNS论文全都在近5年内。
六、9月份CNS论文通讯作者的项目数和经费
对于2014年9月份中国机构发文CNS的62位通讯作者(统计量不完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了详细的项目金额和数量(从1986年至2014 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以2177.7万元高举榜首,项目个数为21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以1906.4万元项目数为14个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赛娟以1714.1万元项目数为21个居第三。
排名前10的通讯作者来自4个城市,分别是:北京(4位)、南京(3位)、上海(2位)、武汉(1位)。其中,北京地区4位通讯作者位于项目金额榜前十位之内,这反映出北京位列9月份CNS中国机构影响因子之首的经费基础。
七、受关注的权威看法
习近平: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讲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就是转基因问题。
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论、有疑虑,这是正常的。
对这个问题,我强调两点: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
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
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商业化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稳扎稳打,确保不出闪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虑到。
要大胆研究创新,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陈竺:医学教育要适应医改需求
9月20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美医学教育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致辞中提出,目前我国较为迫切的医学人才培养任务是加强全科医师培养,为此应加强相关政策支撑,加快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医学教育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紧密结合。
陈竺指出,我国每年培养的医疗卫生人才适用于基层的不多,其中,能下到基层的较少,能留在基层的更少。应从中国国情出发,紧扣需求,着重培养和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接受过规范全科培训的全科医师队伍。其中,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应通过实施“3+2”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培养基层实用型助理全科医师,同时设立基层全科医师特岗、特贴项目,吸引受过正规医学教育和规范全科医学培训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医务人员,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加强“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力度,推动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全科医学科,并在学科发展和科室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陈竺说,我国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全科医师职称晋升体系,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在社区开办全科医疗机构,探索推进商业医疗保险在基层社区的覆盖面,同时要注重对优秀全科医师典型的表彰和宣传。
邓兴旺:生物技术是国内育种追赶的机遇
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30亿,对粮食的总需求将由现在的5.1亿吨增加到7.0亿吨以上,然而可用耕地越来越少,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谁来养活中国?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院长邓兴旺指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解决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问题,生物技术就是培育好种子,目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最具潜力和最成功的领域便是种子产业。
9月12日,邓兴旺在广东科学馆作报告“国内外现代种业发展态势及未来种业展望”,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省农学会会长蔡汉雄主持报告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公司企业近400人参加报告会。由于报名参会人员过多,主办方开设了百余人的分会场供与会者观看现场直播。
生物技术解决粮食问题
农业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在邓兴旺看来,粮食生产至关重要。面对人口激增、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不利形势,农业生产的矛盾突出。尤其在中国,作物增产依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而有机农业的理念只适用于做特供食品,邓兴旺说。
如何解决问题?邓兴旺指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解决大部分农业生产的问题。生物技术是种子企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孟山都发家靠的就是抗除草剂、抗虫这两项转基因技术”。邓兴旺直言,由于全球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了大部分相关专利,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五大跨国种业公司的专利份额已达71%,连不少小公司也不得不将新成果卖给大公司才得以推广。
中国也要打造“孟山都”
发展生物育种将是国内外现代种业要走的必然之路,邓兴旺认为,我国应以核心团队及核心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前沿技术创新,并将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育种研发相结合,借鉴孟山都等种业巨头的发展模式,在国内打造有特色的以精确设计育种为核心的研发型种企。
目前国内外种企在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上都差距极大,这是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邓兴旺说,目前国内育种大部分走传统模式,这恰似中彩票。国外企业有上千亿的资产很平常,而国内尚没有20亿人民币的企业。国外企业会拿出10%-15%的资金用于研发,仅孟山都就有12亿美元/年,而国内所有种企用于研发的累计投入可能还不如国外一家公司一年的投入。国外的基础研发由科研院所来完成,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是由大型种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和资本运作来完成。国内企业缺乏规模,科研院所从事的研究也是各自为政。“孟山都有上千个博士,而我们深圳研究院有10多位博士在业界已算少有。”
眼下我国种业正经历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邓兴旺预计,企业进一步规模化,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种子农化农资一体化联合,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利润,并已有成功经验分享,生物技术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原文链接: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cns/114078.htm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