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新华社】H7N9,你怎么又来了?

来源: 时间:2017-12-07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高杉)H7N9又来了!据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14日发布的数据,仅今年1月,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192例,死亡79人。

有点慌?别紧张,先来认识一下主角H7N9本尊。

 (小标题)流感?甲流?禽流感?

众所周知,H7N9是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可究竟什么是流感?什么又是甲型流感?和普通的伤风感冒区别何在?理解不到位,后果很严重哦。

总的来讲,这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公式:普通感冒>病毒性感冒,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 H7N9。

具体而言,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性疾病,可以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流行性感冒一般在冬春之际发生,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不适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绝非一场“流行”的感冒那么简单。

人类目前已知的流感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甲型流感,甲流病毒易发生变异,每一次流感的全球大流行几乎都与病毒变异相关。

以H7N9为例的流感是甲型流感的新亚型。顾名思义,禽流感病毒的宿主以禽类为主,那人类怎么会感染呢?这就又要回到上一段说的基因变异问题,“不靠谱”的流感病毒在其遗传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不一定哪个基因片段“出了错”,病毒开始适配新的宿主,这个“锅”人类就背上了。

(小标题)H7N9啊,你为什么是H7N9?

行走江湖,一个响亮的名号至关重要,但病毒的“江湖”则是另一种规则。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刘欢和陈逗逗创作的科普视频《说走就走的旅行:H7N9病毒跨种传播》中介绍,H7N9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便于科研所取的编号。在所有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中,都有两个特殊的蛋白标志物,即血凝素蛋白(HA)和神经氨酸酶蛋白(NA),于是科学家根据流感病毒的这一共性,按照HA的16种亚型、NA的9种亚型排列组合为病毒命名。掐指一算,竟有144种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毒株亚型,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叫“H7N9”的横空出世?

所谓H1N1、H5N1、H7N9这些完全不带人文情感因素的命名,其实藏着重要的线索。HA的亚型决定着病毒攻克宿主攻防的战斗力,近年来活跃在病毒舞台的H1、H5、H7恰是HA的16种亚型中致病性很强的三种。

(小标题)H7N9,你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H7N9首次进入人们视野,是2013年3月在中国上海和安徽首先发现,随后大规模暴发。东北亚的候鸟在迁徙过程中,与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家禽发生了“生化反应”,携带的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变异成可致人类感染的病毒,于是,疫情暴发了。

在那之后H7N9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今年又气势汹汹卷土重来?其实只是我们没注意它,H7N9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冬春两季多发,未发现明显的传播规律,目前尚没有“人传人”迹象。

擅长“变身”的禽流感病毒“从何处来”好说,“往何处去”可难倒了科学家,也给禽流感的预防增加了难度。禽流感病毒有着易产生变异的特性,针对单一亚型的疫苗很可能随着病毒的变异而失效,目前,中国研制的广谱疫苗及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效果还需在临床中进行观察。未来,广谱流感疫苗或成为解决方案。

 (小标题)最后想问,影响吃鸡吗?

吃瓜群众关注的问题,永远是最实际的。既然疫情可防可控,是不是可以放心吃鸡、放心遛鸟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禽被扑杀掩埋?

 

禽流感病毒虽然是个变化多端的狡猾对手,但它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怕热。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介绍,经过烹饪的——准确地说是加热温度超过70摄氏度的——禽类食物是安全的,但食用生肉或半熟肉、含血肉制品等则是高危行为。因此,当然可以放心吃鸡,只是带血丝的白斩鸡、半凝固的溏心蛋就暂时不要吃了。

与吃肉相比,接触活禽是更加高危的行为。尤其在疫情流行的地区,活禽市场等地应尽可能避免前往,扑杀、掩埋家禽则是非常时期的必要手段。当然,鸽子广场和家养鸟类也随之躺枪。

还是那句老话,科学防病从我做起,对于H7N9,我们只需提起必要的警觉,而非过分的焦虑。有诗为证,正所谓:洗手通风,及时就医。谨慎遛鸟,放心吃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