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任:彭 珂
副主任:王曼丽
曹晟学科组:
主要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和蛋白质晶体学等技术,研究病毒组装的分子机制,试图了解病毒在入侵过程中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并为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提供新靶点信息。
邓教宇学科组:
以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叶酸拮抗剂(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对氨基水杨酸)的作用与耐受机制;(2)细菌叶酸代谢及其调控机制;(3)以细菌叶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为靶标,设计新的叶酸拮抗剂;(4)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性检测新方法与新产品开发。
邓增钦学科组:
主要利用结构生物学技术(X-ray晶体学和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结合生化分析、细胞生物学和病毒学等研究手段研究具有制药靶标潜力的病毒蛋白的工作机制。长期目标是在原子水平上理解这些病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为合理的药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并阐释药物起作用的分子结构基础。
龚鹏学科组:
围绕RNA病毒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的催化与调控过程,主要利用结构生物学和酶学方法,在不同类别的RNA病毒中通过比较研究阐明病毒转录复制过程的本质,解析代表性核苷类药物干预RdRP的精确机制并评估其广谱性,针对重要RNA病毒研发核苷类创新药物。目前主要研究体系包括小RNA病毒(picornaviruses)、黄病毒(flaviviruses)、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布尼亚病毒(bunyaviruses)等。
龚睿学科组:
以研发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抗病毒抗体药物为长期目标,筛选针对重要病毒的全长单克隆抗体和新型单域抗体(如C-型单域抗体),从中阐释关于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等重要基础问题,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新靶点;解决提高蛋白质类药物产率等若干技术难点,为增强抗体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潜力提供依据。
胡勤学学科组:
主要以HIV-1、HSV-2、HuNoV等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黏膜传播病毒为研究对象,开展病毒黏膜感染与免疫、疫苗和抗病毒策略等相关研究。
胡杨波学科组:
以人类重要病原微生物(病毒和细菌)为研究对象,探究细菌与病毒感染之间的互作关系;发展肠道益生菌等细菌载体,采用合成生物学等手段研发靶向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治疗技术,开发新型口服和滴鼻疫苗载体。
彭珂学科组:
以HIV-1(逆转录病毒)、SFTSV(布尼亚病毒)等为模式病毒,综合运用包括现代显微镜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方法,研究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的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博弈。在深入理解病毒复制机理的基础上,探索阻断病毒早期复制的方法与策略。利用病毒认知宿主的特性,将病毒改造为靶向性、高效性、可控性的载体,参与转化医学的研究与应用。
舒波学科组:
主要利用结构生物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揭示病毒入侵、病毒-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抗体及药物抗病毒作用等重要生物学过程的结构生物学基础。
特殊病原学科组:
以新发突发的高致病病原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特殊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抗病毒新型药物的筛选以及新型高效疫苗及抗体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王云学科组:
以正痘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等大DNA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从反向遗传学工具到疫苗药物筛选评价体系的完整科研平台。在此平台上,解析病毒的复制与致病机制,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与药物。
王华林学科组:
以重要医学病毒(特别是新发烈性布尼亚病毒、丝状病毒等)及其引发的病毒疾病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基础和真实应用需求出发,开展病毒包括感染致病机理、抗病毒干预、新型动物模型及病毒载体相关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王曼丽学科组:
主要研究方向是高致病性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毒研究。近年来主要以新冠病毒、布尼亚病毒等为研究对象,利用动物感染模型探索病毒在体内的致病机理,揭示调控病毒感染的关键病毒蛋白和宿主因子;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小分子和大分子的药物干预策略研究。
肖庚富学科组:
以乙型脑炎病毒(11 kb单股正链RNA)、巨细胞病毒(230 kb线型双链D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3.2 kb闭环不完全双链DNA病毒)为模式病毒,用蛋白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等技术,研究病毒蛋白-宿主蛋白、病毒蛋白-病毒蛋白、病毒蛋白-病毒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和病毒颗粒组装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发展多肽类进入抑制药物或治疗性抗体。同时也致力于基于结构生物学、分子免疫学技术优化设计新型蛋白质疫苗。研究人朊病毒疾病(如克雅病、家族失眠症)和神经退变疾病(帕金森症等)的基因突变、蛋白折叠与质量控制等。
杨航学科组:
主要从事抗微生物耐药与治疗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为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提供新型抗感染候选药物,保障生命健康和生物安全。主要开展:(1)噬菌体来源的微生物药物研究,为耐药性细菌和烈性病毒的防控提供新型治疗分子和候选药物;(2)噬菌体-细菌-真核宿主相互作用新机制研究,发展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噬菌体载体和生物分子。
科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