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病原学研究中心

病原学研究中心

  主  任:袁志明

    副主任:陈建军、张  波


  陈建军学科组:

  长期从事流感病毒以及其它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病学及疫苗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以禽流感病毒为监测对象,研究其在自然宿主中的流行趋势、遗传进化及跨洲传播等重要科学问题,为防止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提供重要科学数据;(2)以一系列新型病毒和蛋白纳米颗粒为载体,设计并开发针对多种高致病性病毒的全能疫苗平台,为遏制高致病性病毒的流行提供安全高效的手段。

  陈全姣学科组:

  长期致力于流感病毒临床和野外流行株监测、感染/致病/病毒宿主互作机制研究和抗病毒药物设计,从“监测——理解——防控”三个层面为流感病毒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自然感染状态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征:长期监测我国家禽市场、湖泊湿地野鸟中流感病毒,解析其变异趋势,为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提供理论指导和早期预警;流感重症和轻症患者临床拭子中病原学特征。(2)流感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研究:鉴定流感病毒感染、复制过程中重要的宿主因子,探究其参与病毒复制的机制;解析流感病毒引起细胞死亡、宿主疾病进展的关键通路和分子机制;(3)抗病毒药物设计:根据研究方向(2)中获得的宿主蛋白及其抗病毒机制,设计针对该宿主蛋白的药物或抗体,进而防控流感病毒。

  陈士云学科组:

  以重要人类病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从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等层面,研究病原细菌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对毒力、压力耐受、耐药等方面的影响,解析重要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解析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互作关系,挖掘重要的干预靶点。

  单超学科组:

  目前主要聚焦于虫媒烈性传染性病毒的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工作。近年来主要开展新发突发传染性病原如寨卡病毒、新冠病毒和蜱传病毒的动物模型和疫苗研发;非人灵长类标准化感染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干预手段的评价;高通量药物筛选、临床检测工作等。

  邓菲学科组:

  媒介(新)病毒的获取与发现、经典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调查;蜱类病毒感染致病机制、抗病毒靶标及策略、病毒与媒介互作机理研究;建设病原微生物资源与信息平台;建立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保藏等重要技术平台,发展病毒资源规范化、标准化保藏新技术。

  关武祥学科组:

  主要研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修饰以及转录后调控,主要包括:(1)以单链DNA病毒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方法,探讨病毒DNA进入细胞内基因组复制的机理以及对转录后调控的影响;(2)以RNA病毒为研究对象,探讨病毒基因组修饰与病毒复制、免疫逃逸之间的关系;(3)非编码RNA的功能及3'末端形成机制。

  刘翟学科组:

  围绕生物信息学、组学等重要技术在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基础医学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展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重要病毒感染与传播过程中的组学与进化研究;(2)mNGS技术与微生物组研究;(3)重要疾病的多组学研究;(4)合成生物学与DNA存储技术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新发病毒学科组:

  以动物源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蝙蝠、啮齿动物等野生动物中新病毒的发现与鉴定、重要动物源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遗传进化与跨物种感染分子机理研究;重要新发病毒的血清学与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孙修炼学科组:

  从事病毒及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及药物研发,包括:炭疽杆菌第二信使分子调控毒力的分子机制研究,阻断炭疽感染药物的研发;新发/再发病毒对细胞过程的调控机制、毒性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基因工程药物及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发。

    王薇学科组:

    聚焦包膜病毒入侵机制的研究及抑制剂和疫苗的研发。考察以沙粒病毒的包膜糖蛋白为代表的I型膜融合蛋白介导的入侵机制,全方位研究包膜糖蛋白中关键位点调控病毒入侵的作用机制。考察以黄病毒包膜蛋白为代表的II型膜融合蛋白介导的入侵机制,揭示参与受体识别结合、膜蛋白变构及膜融合的关键位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研发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和疫苗。

  危宏平学科组:

  主要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与疫苗药物研究。以新发传染病和耐药细菌为对象,研究:(1)未知病原的鉴定方法;(2)病毒、细菌等的快速检测方法和试剂盒;(3)基于噬菌体和裂解酶的抗耐药细菌药物;(4)非洲猪瘟病毒等的新型疫苗技术。

  袁志明学科组:

  从事新发或未知虫媒病毒的发现和预警预测研究。重点研究领域为:(1)利用宏基因组等技术分析不同媒介蚊虫携带的病毒谱,并进行新病毒的分类鉴定研究;(2)新发或未知虫媒病毒的致病性研究以及媒介宿主传播风险评估;(3)开发针对蚊媒病毒及其媒介蚊虫的新型生物防控策略;(4)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构建虫媒病毒的动物宿主致病风险及媒介宿主传播风险预警预测平台。

  张波学科组:

  以黄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和甲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病毒复制机制研究、疫苗研发及抗病毒药物筛选等相关工作。具体研究方向如下:(1)深入开展黄病毒和甲病毒编码区及非编码区功能研究,并对病毒和宿主免疫等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2)开展新型病毒样囊泡疫苗、假病毒颗粒疫苗、复制缺陷病毒疫苗、减毒活疫苗、RNA载体疫苗等研发;(3)针对新发病毒开展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筛选及诊断检测。

  郑振华学科组:

  以人畜共患病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经典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等技术在细胞和动物感染模型上研究病毒复制、感染、传播和致病的分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新型疫苗的设计和研发。目前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等项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