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战斗堡垒与创新先锋

勇于突破,砥砺前行

——记武汉病毒所青年研究员夏菡

 

图1:武汉病毒所青年研究员夏菡

 

  夏菡,博士,1983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青年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兼任BMC Infectious DiseasesZoonoses 和《中国热带医学》期刊编委。她主要致力于虫媒病毒和生物安全领域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病毒学和生物安全领域的期刊Emerg Infect DisCell DiscovmSystem PLoS NTD 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参编专著2本。

 

  夏菡一直以严谨、专注的科研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铺路石,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她还在科普工作道路上不断前行,积极参与组织科普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传播。

 

  科学研究——牢记使命,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夏菡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勇挑重担,以积极进取的状态,勇往直前,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当前由于全球化、人类活动、温室效应等因素,新的和再发性蚊媒病毒性疾病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活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员和物资交流将越来越频繁,增加了外来的蚊媒病毒输入我国的风险,同时我国公民在境外也有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

 

  为厘清蚊虫携带病毒的本底及其传播风险,夏菡和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采集蚊子标本,他们走过湖泊、越过山地、跨过沼泽,也进过猪圈牛棚,条件非常艰苦,通过长期的坚持,累计获得我国本土和“一带一路”地区代表性生境的蚊子样本10万余份,新分离鉴定10余种蚊媒病毒;创建了我国首个已知的媒介蚊虫和病毒种类及分布的综合地理信息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2428条关于媒介蚊虫和病毒的记录,其中共包含31个地区的55种媒介蚊虫和68种病毒,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的媒介蚊虫和病毒的种类及时空地理分布(图2)。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实验室养殖伊蚊(卵、幼虫、蛹、成蚊)和野外伊蚊样本进行病毒宏基因组的测序,进一步与公共数据库中已经报道的不同地理区位的伊蚊相关病毒组进行了横向分析与比较,揭示了存在于伊蚊属中的核心病毒组(图3)。多年间沥尽心血建立了华中地区首个媒介蚊虫人工感染平台,可通过血餐和胸腔接种的途径对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蚊虫如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进行感染(图4);目前已利用该平台和小动物感染模型,持续对新分离的蚊媒病毒如Ebinur Lake virus、Banna virus、Tibet orbivirus等病毒对人和动物的致病性以及传播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为蚊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2:中国媒介蚊虫及其相关病毒的时间、地理及气候区分布

 

 

图3:伊蚊核心病毒组分布图(A)不同地点的伊蚊共有病毒的种类和数量;(B)热图中显示至少有3个地点共有的病毒分布情况

 

 

图4:媒介蚊虫人工感染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夏菡积极响应,克服武汉市交通管制以及物资紧缺等困难,迅速投入到应急科技攻关任务中。她利用蚊子细胞感染模型和对武汉市城区、郊区的蚊子病毒组的监测,率先明确蚊子不能感染和携带新冠病毒,回应了政府关切和公众担忧;跟踪检测了武汉市2020年4月—5月的医疗和生活废水处理厂及环境样本近300份,为武汉市政府和相关防疫部门在疫情期间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治理对策提供了指导。夏菡切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立德树人

 

  自2017年起,夏菡担任武汉病毒所硕士研究生导师,2021年获得中科院武汉分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指导的学生也获得了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奖学金。对待学生,她尽心尽责,时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进展,与其讨论和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在学生的论文指导方面,夏菡不遗余力,总能迅速给予修改意见及反馈。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会及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进步和努力的方向,根据学生本身所具备的能力、特长和知识储备,因材施教,安排相应的课题。她还注重学生的多元培养,激发其学术兴趣,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工作、独立决策的能力,期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夏菡严谨的科研态度,精益求精的高要求及提纲挈领的科研思维为学生树立了科学研究的榜样,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科学普及——执着求索,传播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除了日常科研工作和学生指导外,夏菡还在探索科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现任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成员,积极参与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病毒和生物安全等相关科普活动,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指导,准确传递权威病毒学知识。在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同时,她积极呼吁公众了解科学,拥抱科学,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夏菡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湖北省科技活动周、科学探究营、春风工程等大型科普活动,以“病毒与人类疾病”为主题开展数场线上、线下科普讲座(图5),引导公众正确理性地认识病毒,受众达千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9年,她主持了1项由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以及中科院武汉分院组织开展的武汉市中小学生态研学课题,指导武汉市第二中学和育才高中的学生完成了共计40个课时的“蚊虫吸血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课题,并获得优秀奖(图6)。在“中科院之声”等发表多篇原创科普文章,如《中国蚊子和非洲蚊子谁更毒一些》,《听说你们还在关注非洲猪瘟?本蜱表示不服》和《我国已知蚊媒及其病毒图谱绘制完成》(图7)。

 

 

图5:夏菡在武汉市江夏第一初级中学做科普报告

 

 

图6:夏菡指导武汉市第二中学和育才高中的学生开展研学实践

 

 

图7:夏菡发表的科普文章

 

  夏菡始终不忘初心,长期秉持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以对科技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根据国家的需要主动调整自身的工作重点,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言传身教,始终以培养出优秀学生为目标,在教学及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坚持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研与教育的征途中,她砥砺前行,以“突破”精神不断地创造佳绩!